庫板施工雖看似簡單,實際上卻是建築品質與壽命的關鍵環節。即使選用了優質的PU、PIR或岩棉庫板,若施工不當,仍可能導致滲水、熱橋、結露或氣密不良等問題。專業的庫板施工流程必須兼顧設計精度、固定結構、防水密封與耐候維護,才能發揮庫板真正的隔熱、防火與節能效能。本文將逐步解析庫板施工的全流程,協助工程師與施工團隊掌握專業要領。
庫板施工的第一步是精準設計。應根據建築結構、用途與環境條件決定板厚、芯材類型與接縫形式。
• 冷藏與冷凍工程建議使用高密度PU或PIR板材以加強氣密。
• 高防火需求環境(如廠房)可選用岩棉庫板。
• 屋頂設計需考量坡度≥3%以利排水。
• 外牆應預留熱脹冷縮縫隙,避免變形。
• 收邊與轉角位置應預先設計金屬包邊以防滲水。
施工前的規劃階段是確保品質與安全的基礎。
施工環境的穩定性對庫板安裝影響極大。應遵循以下原則:
• 施工前確認鋼構框架垂直度誤差不超過±2mm。
• 地面應平整無積水,避免濕氣影響接縫密封。
• 庫板存放於乾燥陰涼處,避免陽光直射導致變形。
• 現場施工溫度建議維持於10°C至35°C之間,確保膠材黏合性。
• 若為高濕地區,應增加防潮層或使用PIR庫板提升穩定性。
穩定的施工環境可減少安裝誤差與後期維修成本。
庫板為輕量結構,但長度可達6~12公尺,搬運過程需特別小心:
• 使用軟繩吊具,避免鋼纜壓傷板面。
• 兩點以上吊掛保持平衡,避免板體彎曲。
• 堆放時每層以泡棉或木條間隔,防止表面刮損。
• 禁止將板材直接拖行於地面。
• 安裝前確認榫槽方向與設計圖一致,避免施工混亂。
正確的吊裝能防止塗層受損並維持外觀完整。
庫板安裝通常依「自下而上」或「由一側向另一側」的原則進行。牆面施工順序如下:
1. 由底部定位基準線開始垂直安裝第一片庫板。
2. 每片板間以卡榫結合,插入矽膠或防水膠條。
3. 使用防鏽自攻螺絲固定於鋼構上,間距約300~400mm。
4. 螺絲加裝防水墊圈並控制鎖緊深度,避免塗層變形。
5. 每完成一段,立即進行垂直度與密封檢查。
屋頂安裝則應沿坡度方向施工,以確保雨水順流排出。
接縫處是氣密與防水的重點。常見防水作法包括:
• 使用中性矽膠或PU發泡膠填縫,確保密合。
• 在卡榫凹槽內嵌入EPDM防水膠條。
• 外部收邊以鋁合金條固定,防止雨水倒灌。
• 門框與轉角處採雙層密封設計。
• 若為屋頂板,需在螺絲頭加裝防水帽。
這些密封細節可大幅延長防水年限並避免結露現象。
庫板系統的熱橋(Thermal Bridge)是導致結露與能耗的主要來源。防治方法包括:
• 接縫區使用雙層密封條以阻斷熱傳導。
• 鋼構與板面之間加裝隔熱墊片。
• 避免金屬部件直接穿透至內部空間。
• 室內保持良好通風,防止濕氣聚集。
這些措施能有效防止牆面水珠凝結與隔熱層損壞。
若工程包含防火需求,施工階段應遵循以下原則:
• 使用通過CNS或FM認證的PIR或岩棉庫板。
• 防火分區接縫需加裝金屬封邊或防火條。
• 管線穿牆處應填充防火發泡膠。
• 安裝完成後應進行防火測試或紅外檢測確認密封效果。
符合規範的施工能避免火災蔓延並提升安全等級。
完工後應進行以下測試與檢驗程序:
• 氣密測試(Blower Door Test)確認滲風量。
• 防水測試以灑水模擬降雨狀況。
• 檢查接縫膠條是否均勻密合。
• 熱像儀檢測以發現潛在冷橋或滲漏點。
• 確認外觀平整無凹陷、刮傷或塗層剝落。
這些檢測能確保施工品質達到設計標準。
• 每半年檢查螺絲鬆緊與矽膠密封狀況。
• 清潔時使用中性清潔劑,避免強酸腐蝕塗層。
• 避免重物撞擊或集中荷重於接縫區。
• 若發現滲水或結露,應立即重新填封。
• 重新上漆時需使用相容性塗料以維持附著力。
定期維護能延長庫板壽命並保持最佳隔熱與氣密效能。
庫板的施工品質直接決定建築的安全與節能表現。從設計規劃到現場安裝,每一個細節都影響隔熱、防水與防火效果。唯有遵循標準化流程、採用專業施工技術並定期維護,才能讓庫板系統發揮長期穩定性能,成為現代建築結構中兼具效率與美觀的核心材料。